博士毕业近3年的陈平绪,现在已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理。2009年,陈平绪获评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”,评委会称他“在艰苦条件中学习成长,克服疾病,坚持科技发明和创新,自强不息的精神令人感动”。
陈平绪的童年是在河南省兰考县一个缺水少电、交通不便的小乡村中度过的。贫寒的家境,使他早早学会了独立与坚强。但他对化学的兴趣由来已久。小时候家里开糕点铺,当时用来包裹糕点的盒子是用胶泥粘的,这种包装并不卫生。小小年纪的陈平绪想进行改进——用饭勺、筷子搅拌制作胶粘剂,用大砂锅套小砂锅模仿水浴加热,搞合成实验,甚至还用菜刀和挂锁试验电镀效果。后来,经过他改良材料的月饼包装盒还实现了投产,卖出好几万盒。
2000年从家乡走出来,面对外面世界的精彩与繁华,陈平绪更深刻领悟“穷则思变,变则通”的道理,也就倍加珍惜学习和发明创新的机会。大学以来除了保持优异的成绩,还千方百计地运用自己的所专所学,努力进行发明创新。大学期间,他用自己从生活费中省下来的钱,买了一大堆实验原料与设备,建立起自己的简陋实验室。
“当你对一件事执着时,就会忘掉周围的一切。”在陈平绪看来,他十几年一心一意地做着一件事。做实验失败上百次是常事,为了调试出黏合剂的配料标准,他大年三十也待在实验室,3天3夜吃了32个馒头。对于黏合剂,陈平绪像着魔般感兴趣,“越失败越想成功”。
2008年暑假,由于长期保持每天在实验室16个多小时的工作强度,陈平绪的身体险些累垮了。由于连续多年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,他患上了严重的骨质增生和强直性脊柱炎,在实验台前坐超过半小时,颈部和背部的剧痛就能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。尽管“弯着背做半小时实验就疼得受不了,洗几件厚衣服就会疼上一天”,但陈平绪丝毫没有退缩,“只要206块骨头不粘在一起,我还是要继续工作!”
正是这样的坚持和痴迷,陈平绪在科研路上越挫越勇。在黏合剂领域,陈平绪不仅拥有40多项相关技术发明和专利,并先后获得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、第十一届“挑战杯”竞赛一等奖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奖项。对大量实用性的发明成果,他利用节假日进行技术转化或转让,成功被国内数十家企业应用,自己也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。其中,一项名为“耐高温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压敏胶”的发明,还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。
在步入工作岗位的3年里,他申请了专利20余项,其中部分项目已申报广东省科技进步奖。由于积极的创新精神、理念和行动,2015年他出任产品线总经理,负责年销售额数亿的产品线以及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推广。
“我们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李克强总理提出‘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’的思想。”在陈平绪看来,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努力创新也是一种“曲线创业”。
“创新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与挑战。”这是陈平绪对科研后备力量的鼓励,“小到每个工作团队和公司,大至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,还要靠我们80、90后,甚至00后新生力量,去努力拼搏、自强不息、勇于探索与挑战、敢于创新和创造”。